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花蓮港神社

花蓮港神社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花蓮港神社據《總督府公文類纂》記載,大正4年(1915)8月19日獲得神社建立許可,位置預定於花岡山(今花崗山),後因防風、風景等關係更改至平野區米崙山(今美崙山)南麓,隔著米崙溪和今花蓮市區相對,由花蓮港神社可瞭望整個花蓮市區。
花蓮港神社由鐵道部花蓮港出張所技師照屋宏擔任建築係長,於大正5年(1916)4月正式開工,同年9月竣工,同月22日舉行鎮座式。建設內容有神殿、拜殿、社務所、手洗屋(手水舍、手洗舍)、鳥居一座、玉垣,共花費3,686圓。大正10年(1921)3月2日升格為縣社。
花蓮港神社參拜道由黑金通口一路延伸至米崙山麓,過宮橋,即可抵達花蓮港神社,參拜道兩側石燈籠林立,至昭和20年(1945)並設有三座明神鳥居、一座神明鳥居。內苑則設有拜殿、手洗舍、拜殿與本殿等設施,還有一隻銅製神牛、銅馬,另外還設有花蓮港神社興建紀念碑一座。
戰後,神社改雖改為花蓮縣忠烈祠,但仍保留昔日日本神社所有建築及配置,民國60年代才將正氣殿前鳥居改為中國式牌坊,並於民國58年左右進行尚志橋的改建工程,民國68年左右,隨著文化復興運動的興起,花蓮縣忠烈祠拆除原神社建築並改建中國北方式宮殿建築,而一對花崗岩製?(?白)犬,不知何故流落至民間,當時高雄岡山壽天宮欲至花蓮選購一對大理石製石獅子,正巧便將這一對?(?白)犬購買回岡山壽天宮,目前安置於壽天宮後方福德祠前。另外神馬上肚巾原刻有花蓮港神社社徽(中五角型+16瓣外菊花紋)改為國民黨黨徽,民國97年(2008)左右,遭人潑漆抗議黨國不分,於是縣政府才將銅馬上的黨徽改漆成國徽。目前神社現址除保留一隻神馬外,在神馬左側尚保存一棟疑似神社附屬之器庫室。另外在忠烈祠西側約200公尺處廣場旁,仍可見一座使用石燈籠桿部改造之石桌,在尚志橋頭旁一處民宅也可見一座使用石燈籠遺構改造之石桌。

下載
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 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花蓮港神社 / 撰寫者:黃家榮 / 描述文字授權:CC0 / 建檔單位: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Object&id=263666
描述文字授權: CC0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民俗與宗教
建檔單位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
撰寫者
黃家榮
創作者
黃家榮
時間資訊
發表日期
2015/01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