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洞是天然石灰岩洞,位在公館村草山的海階平臺上,是全臺僅有的天然廟宇。洞中有天然鐘乳石形成的石像,酷似觀音盤坐於蓮臺之上,面對東方大海。據口碑流傳:有夜間在海上迷航的船隻,發現東方出現火球,於是朝火球方向前進,歷經數年才在原始叢林中找到此洞,發現石觀音後,眾人焚香膜拜,虔誠祝禱。若以漢人移住綠島的時間來界定,觀音洞成為綠島人的信仰中心,應已有200年的歷史,觀音洞並沒有特定的共同祭典,卻已成為島上居民永遠的精神依靠。此篇詮釋資料主要參考《日出臺東-南迴綠島文化景觀》一書。此書由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於2010年出版,主編為趙川明、林韻梅、林榮登。全書分為兩部分,前半部為南迴篇,後半部為綠島篇。南迴篇囊括的行政區包括太麻里、大武、金峰、達仁四鄉,綠島書寫範圍囊括全島。本書透過不同篇章,一一呈現該南迴綠島地區豐富且獨特的文化底蘊,包括在地相關之人物、歷史事件、自然地貌、宗教信仰等,期讓讀者了解南迴綠島地區之珍貴與獨特性,連結、再現土地與人民的歷史記憶,並透過本計畫之數位化效果,提供民眾收存取用,以達全民共創的目的,最後落實臺灣文化DNA之推廣與使用。本計畫鼓勵共創共用,然請尊重原創者文字本意,圖檔亦請勿任意切割使用與散佈。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