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霧鹿

霧鹿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霧鹿部落位於新武呂溪與支流霧鹿溪匯合處上方台地,為臺東縣內布農族人最早建立的部落之一。其地名源自布農族語Vulvul,沼澤地之意。霧鹿附近本是鄒族獵場,後來布農族人移入漸增,鄒族人最後被逐出。霧鹿為抗日最強的部落之一,時常在八通關及新武呂溪一帶襲擊警察駐在所。
日治初期,Mahaisuzan氏族遷到下馬谷,代之而起的是郡社群的Ispalidav小氏族。大正3年(1914),「霧鹿事件」發生,Ispalidav遭到日人屠殺並遷走,霧鹿一度無人居住。昭和2年(1927),關山越警備道在此地設置警察駐在所並建造砲台,作為新武呂溪上游的理蕃重心。民國67年(1978),政府為配合觀光發展及避免颱風災害,將部落向北遷移,形成霧鹿現貌。此篇詮釋資料參考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出版的《日出臺東-縱谷文化景觀》。此書出版於2011年,趙川明主編,是繼《日出臺東-東海岸文化景觀》、《日出臺東-南迴綠島文化景觀》等系列的第三本,為臺東的人文、自然、歷史、產業等景觀特色做了詳實的介紹與紀錄。縱谷地區地形狹長、文化與族群多元,目前生活於此地區的族群主要有平原地區的阿美族、平埔族與漢人,隨之而形成的宗教信仰、文化、產業特色亦相當多元。本計畫鼓勵共創共用,然請尊重原創者文字本意。

下載
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 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霧鹿 / 撰寫者:游力達 / 描述文字授權:CC0 / 建檔單位: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Object&id=263209
描述文字授權: CC0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空間、地域與遷徙
建檔單位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
資料來源
日出臺東:縱谷文化景觀
撰寫者
游力達
創作者
趙川明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11/12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