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大學農學院畢業的李元和,民國64年(1975)到鹿野國中服務,見蝴蝶飛舞於田園各處,即開始補蝶製做標本。民國67年(1978),李元和搬到龍田,看到廣闊庭院裡不但有大鳳蝶、玉帶鳳蝶飛舞,而且在文旦柚樹上產卵,於是開始餵養蝴蝶。民國71年(1982),李元和調到豐田國中,蝴蝶夢的觸角也擴及到利嘉溪、大南溪,民國84年(1995)他為豐田國中建立臺東縣第一座網室蝶園,同年,調到臺東農工,民國87年(1998)為臺東農工建立一座蝴蝶園。民國90年(2001)秋,李元和的蝴蝶花園引起社區10多位年輕人的興趣,決定組成「龍田蝴蝶工作坊」,嘗試蝴蝶復育工作。民國92年(2003),「龍田蝴蝶工作坊」正式立案,改組為「鹿野鄉龍田蝴蝶保育推廣會」,目前,龍田村共有20座蝴蝶花園,蝴蝶種類高達100餘種,其中以紫斑、青斑類蝴蝶最多。龍田社區已成臺灣最著名的蝴蝶村。此篇詮釋資料參考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出版的《日出臺東-縱谷文化景觀》。此書出版於2011年,趙川明主編,是繼《日出臺東-東海岸文化景觀》、《日出臺東-南迴綠島文化景觀》等系列的第三本,為臺東的人文、自然、歷史、產業等景觀特色做了詳實的介紹與紀錄。縱谷地區地形狹長、文化與族群多元,目前生活於此地區的族群主要有平原地區的阿美族、平埔族與漢人,隨之而形成的宗教信仰、文化、產業特色亦相當多元。本計畫鼓勵共創共用,然請尊重原創者文字本意。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