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龍門峽谷

龍門峽谷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龍門峽谷位在鹿野溪中游,因溪水長年沖蝕而形成峽谷地形。日治時期內本鹿警備道中,北絲鬮溪(鹿野溪)龍門峽谷兩岸皆為斷崖壁立,若採用「迴龍形」的方式修路,則長約1.64公里的大斷崖必須開15.7公里的路,需要2萬日圓的經費,為節省經費與人力,最後在龍門峽谷架設吊橋。龍門吊橋長436.36公尺,距離水面約60公尺,堪稱全臺第一,現已毀損。民國49年(1960),臺東縣文獻會以龍門峽谷「龍門雄峙三千仞,一雨飛泉吼怒霆」,諸峰插雲,飛泉瀉瀑,純為天然景觀,命名為龍門翠谷,列為臺東十景之一。本篇詮釋資料參考自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出版的《日出臺東-縱谷文化景觀》。此書出版於2011年,由趙川明主編,內容編排方式乃依照各文化景觀在縱谷中的位置,由北至南依序介紹。本書撰寫嚴謹,考據詳實,引用文獻、論文、公報、專書、鄉鎮誌等資料,也有田野調查獲得的口訪資料,此外,本書亦蒐羅了豐富的老照片,在在呈現了再地的珍貴記憶。本計畫鼓勵共創共用,然請尊重原創者文字本意。

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 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0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生物、生態與環境
建檔單位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
資料來源
日出臺東:縱谷文化景觀
撰寫者
林立欣
創作者
趙川明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11/12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