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和平圳(擺仔擺圳)

和平圳(擺仔擺圳)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和平圳(擺仔擺圳)

和平圳原名擺仔擺圳,明治44年(1911)擺仔擺社阿美族人合力修築的土圳,引北絲鬮溪的溪水灌溉部落附近的農田,由於取水口設在鹿鳴橋附近,引水道沿著北絲鬮溪河階的崖面,每逢雨季就常被沖毀。每一次的修復又是個極艱苦的大工程,每年的修築讓族人們各個疲於奔命。民國39年(1950),颱風侵襲,引水道全被沖失。民國40年(1951)修築到一半卻又因颱風而前功盡棄,讓族人開始生了想放棄,決定遷村的念頭。
在民國43年(1954)再修擺仔擺圳,但又因缺糧、勞力不足而告停工。當時縣長特地多次派員勘查,建議將圳路移至離岸數十公尺的安全處,避開易崩的河階崖壁。但此項工程卻也不是件易事,族人們仍然感到不安想放棄。而擺仔擺的頭目林田豐則認為此法可試,在協商之後與族人一同動工。並在鹿寮(永昌社區)、大埔尾(瑞源)的阿美族人的支援下,提早完成了這項大工程,擺仔擺圳不再是族人的夢魘了。而圳名擺仔擺也因似閩南語「壞了壞了」改名為和平圳。此篇詮釋資料參考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出版的《日出臺東-縱谷文化景觀》。此書出版於2011年,由趙川明主編。此篇詮釋資料對於本計畫的整體意義價值,本書引用文獻、論文、公報、專書、鄉鎮誌等資料,也有田野調查獲得的口訪資料,意在較為全面地呈現縱谷地區多元、獨特之文化、產業、地景、宗教之特色,進而呈現出地方獨特性,發展原生文化內容IP,進而整合文化資產與歷史檔案等在地知識學習組織網路,深化地方運用,以落實臺灣文化DNA之收存取用。本計畫鼓勵共創共用,然請尊重原創者文字本意。

下載
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 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0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產業與經濟
建檔單位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
資料來源
日出臺東:縱谷文化景觀
撰寫者
黃義翔
創作者
趙川明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11/12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