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新七腳川有一供奉關聖帝君的帝君廟,為當時新七腳川、阿緱寮、加拿典等地移民信仰對象,皇民化運動時被拆,神像原準備被燒毀,又被移民偷回,戰後迎回供奉,建廟時帝君扶乩擇地,才選在景豐。另一說,阿緱寮居民認為,關聖帝君原為從礁溪協天宮分靈而來、在家供奉的神明,由於村民常來求神問事,久之成為共同信仰。此廟在民國37年(1948)建之,為戰後鹿野鄉最早建立的庄廟,民國64年(1975)颱風過境被毀而重建。民國75年(1986)信徒大會後正式改名協天宮。主祀關聖帝君,共有三尊神像,另分別是二帝君和鎮殿帝君,民國65年(1976)年重建時亦曾增祀五穀先帝、福德正神、中壇元帥等神,而正殿上方建有玉皇殿。此篇詮釋資料參考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出版的《日出臺東-縱谷文化景觀》。此書出版於2011年,趙川明主編,是繼《日出臺東-東海岸文化景觀》、《日出臺東-南迴綠島文化景觀》等系列的第三本,為臺東的人文、自然、歷史、產業等景觀特色做了詳實的介紹與紀錄。縱谷地區地形狹長、文化與族群多元,目前生活於此地區的族群主要有平原地區的阿美族、平埔族與漢人,隨之而形成的宗教信仰、文化、產業特色亦相當多元。本計畫鼓勵共創共用,然請尊重原創者文字本意。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