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建築形式為「升庵假四垂」的作法,而使中港間的整個屋架提高,故在門楣與假四垂頂山的桁條間,施作七層疊斗。底層為四個蓮花「斗抱」上置四小斗。第二層為一道連續五次彎曲之彎枋稱為「五彎枋」。第三層為四個小斗。第四層為一道連續之拱稱為「連拱」。第五層九個小斗,承接上層之「頂楣」。「頂楣」之上再以上述工法,再一次施作至桁條。在整個疊斗之斗拱、彎枋,均施以彩繪,畫作絢爛華麗無比,深具巧思。而小港間的斗拱,只施作四層疊斗和「三彎枋」,一般寺廟則慣於中港間施作「五彎枋」,因其面寬較大。而小港間只施作「三彎枋」,因其面寬較小之緣故。 本照片為班馬傳媒於2019年製作與匠同行:臺灣傳統建築匠師專訪系列時拍攝。
臺中林氏宗祠俗稱臺灣林氏宗廟,為臺灣中部地區舉足輕重的林氏祠堂。 數易其所的林氏宗祠,原創建於清嘉慶年間,初名「林祿公祠」,建於內新莊(即今臺中市大里區內新里)。後經數次遷移,終於日治時期昭和5年(西元1930年)於現址竣工。 林氏宗祠建築構造基本上以閩南傳統建築的營建方式為範疇,其中木構架部分,係由漳籍名匠陳應彬師傳親自督造,力求造型美學與結構力學的完美組合,致成為本宗祠最具代表者。
裝飾方面,以雕刻、彩繪、文字、剪黏與泥塑為主。尤以木雕為重,其中山門及正殿的木構架為主要的表演場所,以浮雕、圓雕、透雕等高度技巧,挹入豐富的花鳥、走獸及人物題材,使匠師精巧雕飾的「巧工」不時可見。
【匠師資訊】
陳應彬是出身台灣的「大木匠師」,清同治三年(西元1864年)生於現在新北中和區。他的父親陳井泉和家族中不少長輩都是木匠,他在家裡排行老么,上頭有四位哥哥。
從日治時期明治四十一年(西元1908年),主持北港朝天宮的重建,並陸陸續續修築了大稻埕慈聖宮、朴子配天宮、貢寮澳底仁和宮、豐原慈濟宮、臺中旱溪樂成宮、臺北保安宮、木柵指南宮…等。其中尤以媽祖廟最多,所以也被奉為專修媽祖廟的匠師。後陳應彬逐漸發展出屬於自己的建築特色和風格,加上其長子己堂、次子己元,和幾位有名的徒弟像是廖石成、黃龜理…,共同構成一派匠師的系統,一般都稱作「彬司派」。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