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原媽祖廟於1917年整修時聘請陳應彬進行木作工程,此為銜接梁柱間的雀替。雀替又稱作托木,是置於梁柱之間用以加強建築強度的配件。左側是以人、車、樹木作為裝飾主題,右側則以枝葉上的花、鳥作為雕刻裝飾,跳脫平面框架,將翅膀橫跨過柱子,使整個雕刻作品更顯生動。
同治4年(1865)重修工程落成時,廟方董事將廟名取意「配享千秋馨香、功參天地造化」而更名。 配天宮由於香火鼎盛,歷年來修建不斷,最早是在康熙54年擴建中殿和拜殿,乾隆、嘉慶乃至於同治年間,約每隔半世紀即進行修建。乃至於日治時期(1915) 的第四次修建,據信是由漳州名師陳應彬主持,採用「對場作」的方式,並首開日本官方之補助台灣廟宇修建之例。二戰後較大的變動有:民國36年重修後殿、新建了鐘鼓樓;民國64~66年興建香客大樓;民國70年改建東西廂房。
配天宮的建築配置大致呈「囬」字型,和一般廟宇一樣,中軸線上的空間最為尊貴,依次是最華麗的三川殿、最高大的正殿和後殿,也是主要的祭祀場所。最左右側是廂房,作為辦公室等空間。正殿的兩邊設置鐘樓、鼓樓,以突顯華麗的屋頂線條。
【匠師資訊】
陳應彬是出身台灣的「大木匠師」,清同治三年(西元1864年)生於現在新北中和區。他的父親陳井泉和家族中不少長輩都是木匠,他在家裡排行老么,上頭有四位哥哥。
從日治時期明治四十一年(西元1908年),主持北港朝天宮的重建,並陸陸續續修築了大稻埕慈聖宮、朴子配天宮、貢寮澳底仁和宮、豐原慈濟宮、臺中旱溪樂成宮、臺北保安宮、木柵指南宮…等。其中尤以媽祖廟最多,所以也被奉為專修媽祖廟的匠師。後陳應彬逐漸發展出屬於自己的建築特色和風格,加上其長子己堂、次子己元,和幾位有名的徒弟像是廖石成、黃龜理…,共同構成一派匠師的系統,一般都稱作「彬司派」。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