莿桐,是台灣原生種植物,清乾隆年間成書的《番社采風圖考》曾提及:「番無年歲,不辨四時,以刺桐花開為一度。」可知莿桐樹於台灣平埔族原住民的生活作息有著重要的象徵意義。因莿桐有著「雨時折枝,插地即生」的生長特性,過去曾遍植在台灣西部平原的土地上,許多地方因此留下莿桐溪、莿桐腳之類的地名,如雲林縣莿桐鄉的舊地名即稱之為莿桐巷。
莿桐市區內最重要的信仰中心為清代建立的媽祖廟,然於明治末年遭日本政府拆毀,於原址建立「北白川宮御遺跡碑」,用以紀念1895年陸軍征台大將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曾於莿桐巷紮營。
媽祖廟被毀之後,信徒將開基大媽暫時移置西螺廣福宮供奉,民國58年莿桐地方人士重建廟宇(天瑤宮),當信徒欲迎回媽祖時,神明卻不允杯,於是這尊被信徒尊稱為「莿桐巷媽」、「巷媽」的開基大媽就一直留在廣福宮,只有每年的農曆11月15日莿桐天瑤宮進行謝平安祭典時,才准許莿桐鄉親迎回祭拜,且必須由莿桐的「大老級」人物(如莿桐鄉長)作保,確保一定會歸還廣福宮。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