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雙面刺

雙面刺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因開發計畫頻繁,大肚山原生植物棲地嚴重被破壞,原始森林已消失近百年。台中市文山社區大學師生有鑑於大肚山長年乾旱少雨,適合食草動物愛吃的灌木、草叢生長;有刺植物可以減少水分散失,在乾旱氣候區有明顯的競爭力;再加上大黍草、香澤蘭等外來種植物紛紛入侵廢耕農園與保安林,造成生態劣化,師生長期進行在地植物調查、推動大肚山原生植物復育,希望能為大肚山生物多樣年性保育工作努力。


雙面刺(學名:Zanthoxylum nitidum (Roxb.) DC. ),為芸香科花椒屬植物。本種因葉中肋兩面皆有暗紫紅色的銳刺,因而有"雙面刺"之稱。台灣主要分布於海拔800m以下,常見於丘陵、闊葉林、林緣及平地灌叢、疏林或荒山草坡的有刺灌叢之中。雙面刺是一種常綠木質藤本植物,幼株時為直立灌木,成齡時攀緣於其它樹木之上,高可達5米。雙面刺最明顯的是葉脈中肋兩面都有暗紫紅色的刺,莖幹與枝條上也有倒鉤刺,是一種攀緣性灌木,但成熟植株偶可見單面有刺,甚至兩面都沒有刺,幼小時為了防止動物啃咬更可見植株上的密布刺,可作為叢林環境獲取生存競爭力,而衍生出自身的防禦招式。長大後的雙面刺,葉面與枝條上的刺大多退化,最奇特的莫過於老蔓藤上外型深裂似鍊條般的主幹,表面常有翼狀凸起,好似古代的劍龍脊般具有一種強勢的威脅感。這樣奇特的莖蔓形式,有些可匍匐地面生長,有些則以小莖上的刺先勾撘住其他植物,再以攀附的方式往上生長,好讓自己爭取更多陽光,攀緣真是一條通往陽光的捷徑。在大肚台地主要分布在森林邊緣或林隙間,常自生密布成一道進入森林的屏障簾幕,甚是特別。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雙面刺 / 撰寫者:蔡靜宜/蔡志忠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Event&id=261279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生物、生態與環境
建檔單位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地點-縣市區
臺中市
撰寫者
蔡靜宜/蔡志忠
時間起
2019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