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吳郭魚來自於1946年,由吳振輝與郭啟彰從新加坡引進非洲莫三比克種「帝士魚」,於旗津開始放養。
郭啟彰出生於中洲的捕魚世家,曾任職中洲漁業組合,1943年被日本海軍徵調到新加坡服役,軍方分派他至養殖場養帝士魚,郭啟彰發現這種魚很適合於臺灣養殖。1945年日本戰敗,在等待遣返回臺時認識了吳振輝,兩人偷偷至養殖場帶回魚苗,經一路輾轉,最後回到旗津中洲時,僅剩下5雄8雌共13隻魚苗,成為臺灣吳郭魚鼻祖。後續在中洲放養繁殖成功,數量驚人,1947年一場豪雨,將數十萬魚苗沖走,從此南臺灣到處可以看到此魚蹤跡。
1948年,高雄縣長毛振寰為感念兩人在大貝湖(今澄清湖)放養此魚,將此魚命名為「吳郭魚」,隔年臺灣省農林廳正式發佈名稱。
當時引進的莫三比克種吳郭魚因較不耐寒,成魚較小,且取肉率較差的關係而逐漸被淘汰,各地已難發現原生種吳郭魚了,目前市面上所看到的都是後來再引進不同品種,交叉改良後的吳郭魚。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