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漁網製作-漁網介紹

漁網製作-漁網介紹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漁網製作-漁網介紹

早期,漁網多以苧麻、棉線等材料製作,但每次漁網下水後,都需要曬網,一張漁網使用壽命僅約3年。日治時期,改成棉網,較為耐水及耐用,也無須日曬,但仍須要定期以薯榔作染料,來增加拉力並延緩腐化。戰後,才改為更耐用的尼龍。

近海、遠洋甚至漁塭內所需使用的漁網都不相同,撈魚的漁網猶如鏟子般,長木柄接上不銹鋼網圈,網圈上綁著尼龍漁網。也有專門用在每尾重達百斤的石斑捕具,上方的平口網圈用鐵器手工折出,以利網圈緊貼漁塭底層,魚群不至向弧形兩邊逃脫;而扁狀木棍能避免滑動,減少手握的施力,上面棉線則接到網底的束口,在撈魚後,可以控制開關閥,另特別將網圍的尼龍繩鉤,纏在不銹鋼網圈的內側,沿線附上剖開的塑膠管,防止作業時刮到岸壁石塊而斷開。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人物與團體,產業與經濟
建檔單位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撰寫者
國立中山大學
資料來源
林佩穎、李怡志,《港都人生-旗津島民》,木馬文化出版,2016
保存者/保存團體
莊碧飛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