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漁網多以苧麻、棉線等材料製作,但每次漁網下水後,都需要曬網,一張漁網使用壽命僅約3年。日治時期,改成棉網,較為耐水及耐用,也無須日曬,但仍須要定期以薯榔作染料,來增加拉力並延緩腐化。戰後,才改為更耐用的尼龍。
近海、遠洋甚至漁塭內所需使用的漁網都不相同,撈魚的漁網猶如鏟子般,長木柄接上不銹鋼網圈,網圈上綁著尼龍漁網。也有專門用在每尾重達百斤的石斑捕具,上方的平口網圈用鐵器手工折出,以利網圈緊貼漁塭底層,魚群不至向弧形兩邊逃脫;而扁狀木棍能避免滑動,減少手握的施力,上面棉線則接到網底的束口,在撈魚後,可以控制開關閥,另特別將網圍的尼龍繩鉤,纏在不銹鋼網圈的內側,沿線附上剖開的塑膠管,防止作業時刮到岸壁石塊而斷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