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社寮島、八尺門、大沙灣略圖

社寮島、八尺門、大沙灣略圖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PDM

社寮島、八尺門、大沙灣略圖

  「社寮島、八尺門、大沙灣略圖」,創作者不詳。由「社寮町街」、「真砂町街」等日治時期的地名標註看來,推測創作時間,應為日治時期。


  至於「和平島」(戰後由「社寮島」改稱)、「中山仔」、「信號臺」(1949年,民國38年8月完工)、「危險品碼頭」、「東防波堤」等標註,應為戰後時期的人所作;圖稿上更有「水產學校」、「道場」等劃圈、手寫標註的筆跡,推測此份圖稿的功能,是用來對照日治時期在和平島、八尺門、大沙灣上的各地名、空間概況。


  八尺門,為和平島、正濱里間的水道,供漁船出入;水窄如帶、澄清見底,雅稱「海門」,為許梓桑筆下的「基隆八景」其一。日治時期,政府當局獎勵日商以此為根據地,發展遠洋、近海漁業,因此成為北部漁業基地。


  大沙灣,原屬基隆堡轄下的「大沙灣庄」,早期為平埔族「龜霧社(Kimauni)」的聚居地,後來失去蹤跡,由花東遷來的阿美族人聚居成群。祥豐街、豐稔街、中正路3叉在本區域內,中間有旭丘山(日治時期稱旭崗),居高臨下,俯瞰港內外的軍事要塞;現旭崗已夷為平臺,建海軍醫院、正濱國民中學。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社寮島、八尺門、大沙灣略圖 / 撰寫者:丘國宣(亞洲數位典藏) / 描述文字授權:OGDL 1.0 / 建檔單位:基隆市政府文化局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Object&id=259196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空間、地域與遷徙
建檔單位基隆市政府文化局
資料來源
【圖片來源】 洪連成,1993年5月。《找尋老雞籠地名探源》,頁:35。基隆市:基隆市政府。基隆市政府提供   //   【參考書目】 1.洪連成,1993年5月。《找尋老雞籠地名探源》,頁:34-35。基隆市:基隆市政府。丘國宣於2019年6月18日引述編撰 2. 蔣山,1957年8月。《基隆市志──第九種:港務篇》,頁:照片頁3、43、54。基隆市:基隆文獻委員會。丘國宣於2019年8月29日引述編撰
撰寫者
丘國宣(亞洲數位典藏)
創作者
不詳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年代不明
資料使用語言
繁體中文
媒體類型
圖稿
時間分期
日治時期/戰後時期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