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黑蠟石」藏品

「黑蠟石」藏品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黑蠟石」藏品,創作時間,應為戰後時期,典藏者不詳。黑蠟石體的表面,有無數自然的坑洞,整體形同不倒翁;以一木檯撐起黑蠟石體,在展示時,才不會磨傷放置處。

 

  以方形茶几、一旁盆景作對照,顯現得出其典藏的巨大。

 

  黑蠟石,與黃色蠟石(不同於黃蠟石)、白蠟石一樣,均為厚泥岩,其中含有多層「粉砂質」條痕紋理;紋理厚度,則從數公釐、到4公分左右,也同樣遭到矽化作用,而呈現堅硬、沉重感。

 

  有些黑蠟石,雖然也是以泥岩為主,但同時也混雜有其他岩性的顆粒,在成因上,則與發糕蠟石相同(風化、或經過火山作用後再風化等)。

 

  黑蠟石,與黃蠟石、黃色蠟石、白蠟石、咖啡蠟石、花斑蠟石、虎斑蠟石、發糕蠟石等,同源自石底層。

 

  石底層,由顏滄波、陳培源在平溪鄉石底村附近所命名,其由下而上,一共可分為2個岩段:下段為厚層中粒、至粗粒淡灰色砂岩;上段則是以厚層青灰色泥岩、以及細砂岩、或粉砂岩與泥岩的薄葉互層為主。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黑蠟石」藏品 / 撰寫者:丘國宣(亞洲數位典藏) / 描述文字授權:OGDL 1.0 / 建檔單位:基隆市政府文化局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Object&id=258998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生物、生態與環境
建檔單位基隆市政府文化局
資料來源
【圖片來源】 余燧賓等,1998年9月。《造化天地之神奇》,頁:25。基隆市:基隆市立文化中心。林玉鈴、林生芳設計,基隆市立文化中心提供   //   【參考書目】 余燧賓等,1998年9月。《造化天地之神奇》,頁:18、23-25。基隆市:基隆市立文化中心。丘國宣於2019年6月26日引述編撰
撰寫者
丘國宣(亞洲數位典藏)
創作者
不詳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民國/戰後時期
資料使用語言
繁體中文
媒體類型
有形文物
材質
黑蠟石
時間分期
戰後時期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