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魚卵加工」,開始時間可追溯至1960年代(民國50年間),地點在今基隆市中正區八斗子一帶。八斗子漁港,也是目前全臺最大的飛魚卵卸貨點。
捕飛魚卵,起源在1960年代(民國50年間),有一味全公司的陳先生到日本去,發現飛魚卵在日本市場的可行性;進一步調查後,得知從臺灣、一直往南到印尼,都是飛魚卵的產地。
由於臺灣的飛魚卵品質最好。於是陳先生就到八斗子,詢問是否可以收購飛魚卵。有了這條銷售管道後,八斗子就慢慢有人捕飛魚卵。
觀察到飛魚會在海中的遮蔽物產卵的習性後,漁民以稻草編織的草蓆,上面加上布捲、綁上繩索;繩索一頭掛在漁船上、連接草蓆的另一頭,則鋪放在海面。到達目的地的水域後,就讓船隻在水面上漂流。飛魚會鑽到這些草蓆下產卵。
漁民將飛魚卵,從草蓆上取下後,再賣給魚寮作「飛魚卵加工」的業者。
「飛魚卵加工」,其處理的手續:
(1)清除雜質與雜草
(2)分離飛魚卵與膠結物
(3)鹽水醃製
(4)包裝進箱
早期的飛魚卵,通常由北都冷凍廠加工處理後,外銷日本。後來,因為效益與成本不符,冷凍廠就不做了。
後續改由一位過去曾待在當地魚寮、長期替北都冷凍廠購買飛魚卵的業者,經過學習相關加工技術,成為八斗子唯一經營「飛魚卵加工」的魚寮。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