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基隆魚寮煮魚

基隆魚寮煮魚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基隆魚寮煮魚」照片,拍攝時間為戰後時期,拍攝地點在基隆市,由陳世一提供。一位穿著汗衫的阿伯在魚寮煮魚,為了延長海鮮的保存,將大量的小魚隻,放置進滾著沸水的大鼎中,需要高度專注力看顧、攪動,熱氣蒸騰,相當辛苦。


  早期的基隆,在夏季捕小魚的漁獲量很大。返航以後,漁民會將沒有煮熟的小魚,直接鋪在草蓆等曝晒,並將草蓆置於如和平島、八斗子海邊的海蝕平台上;由於生的小魚乾,較不容易晒乾,一下雨,來不及收,小魚乾就會被掃到海底。


  據和平島的耆老說,清末時期,當地人涂丁瑞發明「煮魚」的辦法:先將小魚煮過,會比較好曬,也更容易保存。人們才開始先煮小魚、再晒乾。


  當時的魚寮,大多在船主家旁邊,搭蓋小屋,作為漁船作業返航後,處理漁獲的地方;處理漁獲的人,也以船主、海腳(船員)的家屬為主。


  基隆的魚寮,從清治、一直到日治時期,型態都沒有太大的改變。只是,像在正濱漁港的附近,因遠洋、近海漁業快速發展,隨著漁獲種類、數量的大增,以及魚市場的興起,使傳統的魚寮逐漸沒落、或轉型。


  而和平島、八斗子、外木山的魚寮,卻因承襲舊有的漁船、漁法,而仍有魚寮存在。


  1980年代(民國70年代)以後,「八斗子魚寮」逐漸成為「基隆處理沿海漁獲」的重要地方,漁獲物也已不僅限於八斗子漁船所捕撈的了。後來,八斗子的魚寮,很多都是處理外地來的漁獲。


  原本在各地都有的魚寮,逐漸凋零。在北臺灣,只剩下八斗子,罕見地有許多小型漁獲加工廠聚集;也由於八斗子漁業發展的腳步較慢,所以,還能夠維繫魚寮這種辛苦行業的存在。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產業與經濟
建檔單位基隆市政府文化局
資料來源
【圖片來源】 陳世一,2001年12月。《基隆漁業史》,頁:134。基隆市:基隆市政府。陳世一拍攝   //   【參考書目】 陳世一,2001年12月。《基隆漁業史》,頁:133-134。基隆市:基隆市政府。丘國宣於2019年6月17日引述編撰
撰寫者
丘國宣(亞洲數位典藏)
創作者
陳世一(提供)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民國/戰後時期
資料使用語言
繁體中文
媒體類型
照片
時間分期
戰後時期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