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港務局」,於1943年(昭和18年)成立,單位地點在今基隆市中正區基港大樓內,及仁愛區海港大樓2處地點。
基隆港的興築,最早可追溯自1886年(光緒12年),擔任臺灣巡撫的劉銘傳所做的建港規劃。甲午戰爭後,日本政府統治臺灣,因為地緣關係,當局計畫將基隆建設成臺灣、日本之間的聯絡門戶,由日本軍方主導,開始進行現代化港口之建設。整體共計規劃5期建設,然第5期因為1941年(昭和16年)爆發太平洋戰爭而未能全部完工。
由於日治時期,基隆港所在位置為臺北州轄管範圍內,因此當局在臺北州設立「港務部」,作為基隆港的營運機關,並由臺灣總督府交通局海務部監督;直到1943年(昭和18年),因應太平洋戰爭戰事,臺灣總督府將原有行政官制改革,整合港務有關單位,如稅關、築港事務所、埠頭事務所、港務部、檢疫所等,設置「基隆港務局」。
1945年(民國34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基隆港務局改隸屬於臺灣省政府交通處,初期以港口重建的港務工作為主,1953年(民國42年)後才開始增設港埠設施。
1998年(民國87年)精省後,基隆港務局改隸屬中華民國交通部管轄。2012年(民國101年)3月1日,為配合政府「政企分離」體制改革政策,各港務局改制為「臺灣港務股份有限公司」,基隆港務局正式更名為「臺灣港務股份有限公司基隆分公司」。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