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戎克船

戎克船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PDM

  「戎克船」,最早的記載是出現在15世紀,為木質帆船;16、17世紀起,即航行於臺灣、中國東南沿海,從事海外貿易。

 

  昔日先民渡海來臺,航行著一種木造貨船俗稱為「紅頭仔」,底平、無龍骨 ,只有「船拱」(橫骨之稱),乃是典型的河川船。這種「紅頭仔」,長約12公尺,寬約4公尺,高約1公尺半,重約15公噸,裝載量約可達12公噸。因為船首左、右雕有1雙凸出的眼睛,其周圍塗以紅色,格外顯眼,故稱為紅頭船。它具有桅、帆、擢、竹竿等,可以自航。

 

  歐洲人稱此類尖底帆船為「戎克船」(Junk),最早的記載是出現在Friar Odorico、Ibn Battuta等人的遊記中。由明末起,中國海商廣泛運用戎克船,進行臺灣海峽間的商貿;19世紀中葉之後,更絡繹不絕往來臺灣各口岸,澎湖、中國東南沿海之間,可說是臺灣商貿命脈所繫。直至輪船興起,方才式微。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基隆市政府文化局
資料來源
【圖片來源】 李乾朗,1993年2月。《古蹟之旅》,頁:15。基隆市:基隆市政府民政局。基隆市政府民政局提供   //   【參考書目】 黃國雄,2012年12月。《基隆報關行業發展史》,頁:37。基隆市:基隆市文化局。黃暐婷於2019年6月24日引述編撰
撰寫者
黃暐婷(亞洲數位典藏)
創作者
不詳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元朝/臺灣史前的金屬器時代(如十三行文化、蔦松文化、靜浦文化…)
資料使用語言
繁體中文
媒體類型
其他
出版者
基隆市文化局
時間分期
臺灣史前的金屬器時代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