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築港前的基隆港灣

築港前的基隆港灣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PDM

築港前的基隆港灣

  「築港前的基隆港灣」照片,拍攝時間為1890年代(光緒16-25年間),依山傍水的港區遠方,中式帆船隊浮盪在海面,基隆港灣內豎起桅杆,畫面柔和靜謐。照片出自《臺灣古寫真帖》,由國立臺灣圖書館提供。

 

  開港,不等於築港。自1863年(同治2年)雞籠(今之基隆)開港通商以來,躍入國際舞台上的雞籠灣,素來只被視為淡水港的輔助口。漏斗狀的海灣再往前,汪洋大海中則有全是岩石的雞籠嶼,突立海面;雞籠市街,則在這個海灣的最深處,當時的居民,約有1,000-1,200人。

 

  此海灣為2條山脈所扼,市街、泊船處相距頗遠;海灣的近岸部分,當退潮時,成為一片廣大的塗攤,只有1條狹而淺的水道,從這塗攤的中央流過,僅能容許船體小、吃水淺的舢舨通過。從入口到基隆市街,港灣長約3公里,最寬闊的位置有1公里半。

 

  在東北季風橫行的北臺灣,少有能抵擋強風侵襲的天然港灣;形勢天成的雞籠灣,即因地形上有社寮島(今和平島)屏障東北,阻礙東北季風肆虐,成為早期兵家必爭之地。

 

  然而,真要作為優良港口,雞籠灣的客觀條件並不佳。

 

  1895年(光緒21年)6月3日,日本揮軍海、陸,夾殺基隆,發現基隆灣內遍布退潮顯露的塗攤,一片爛泥中,大型軍艦只能投錨在遙距市街1浬半外的海面上。因此,1898年(明治31年),日本政府決議興築現代化的基隆港。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築港前的基隆港灣 / 撰寫者:丘國宣(亞洲數位典藏) / 描述文字授權:OGDL 1.0 / 建檔單位:基隆市政府文化局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Object&id=258608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空間、地域與遷徙
建檔單位基隆市政府文化局
資料來源
【圖片來源】 陳雅玲,1998年。《百年基隆港專輯》,頁:36-37。基隆市:海洋臺灣文教基金會。引用自《臺灣古寫真帖》,國立臺灣圖書館提供   //   【參考書目】 陳雅玲,1998年。《百年基隆港專輯》,頁:33-41。基隆市:海洋臺灣文教基金會。丘國宣於2019年4月12日引述編撰
撰寫者
丘國宣(亞洲數位典藏)
創作者
引用自《臺灣古寫真帖》,國立臺灣圖書館提供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清朝光緒年間/臺灣的清領時期
資料使用語言
繁體中文
媒體類型
照片
時間分期
清治時期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