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族命名文化的不當限制及流失調查族人中部座談會,西元2019年(民國108年)1月28日下午於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推廣教室舉辦。包含依婉貝林、田振明、巴努‧嘎巴暮暮、黃美英、邦卡兒海放南等共同出席。分別分享自身族群在地名、家名等的命名文化及命名方式的轉變。
黃美英目前於埔里暨南大學任職,專門研究台灣社會文化及原住民文化,本身雖非原住民,但從小跟原住民一起長大,小學後發現學校沒有他們的族名,居住的山地鄉和部落,也都是政府命名的漢名。
大學畢業以後參加中研院的阿美族研究調查計畫,部落的Ian(媽媽)幫她取名「巴奈」(糯米)。因此開始研究埔里的平埔族,埔里盆地以眉溪為界,分為埔社和眉社,是清代文獻記載的「水沙連六大社」,其中這兩社於埔里盆地。眉社原先是泰雅和賽德克族的傳統領域,埔社是布農族居住。從西部地區的苗栗台中南投彰化等地區遷移來埔里的平埔原住民,多達三十社。仁愛鄉的泰雅和賽德克族,曾呼籲埔里的「眉社」應設立紀念碑,紀錄古早是泰雅和賽德克祖先生活過的地區。
於座談會的最後,黃老師表示原住民口述歷史對各族的轉型正義是重要的,也需重視正名的政策實施或採取羅馬拼音文字,方能延續和保存原住民族文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