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日治初期,臺灣總督府對台灣本地宗教採不干涉態度。1896年7月,台南縣知事磯貝靜藏向總督桂太郎提議將延平郡王祠改為神社,藉結合本地信仰來推展神道,以爭取台人對日本統治的認同,1897年2月13日,延平郡王祠改號開山神社,建築沿用原延平郡王寺的閩南宮廟式建築,為台灣第一座神社。1899年台灣總督府公告了神社設立的相關規定,而第一座由官方出資且依神社規制建造的神社的則是1900年9月通過設立在台北的臺灣神社。
嘉義神社創建於1915年在嘉義公園內,社格最初為縣社,原建築坐北朝南,主祭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其間或有改建參道及鳥居等設施。1940年嘉義神社改建,1942年完成新的本殿,成為坐東朝西的建築。1943年其附屬館齋館與社務所亦興建完成,並於1944年升格為國幣小社。嘉義神社本殿於台灣光復後改為忠烈祠,1994年4月24日遭火災全毀,原址於1998年改建為射日塔。嘉義神社其附屬館於1998年被核定為嘉義市市定古蹟,範圍包括齋館、社務所、手水舍、參集所、神輿庫以及參道和參道兩旁的石燈籠和高麗犬石雕,其中的齋館與社務所建築經整修後於2001年1月5日開館啟用,命名為嘉義市史蹟資料館。
本照片神社的附屬館所:齋館及社務所,可見在步道兩側放置古砲。「兵器祀神」是日本人的傳統,台灣的神社屢見奉獻古砲(廢砲)紀錄。嘉義神社於1944年升格為國幣小社,在《國幣社列格申請書》中的「奉納物件」類別內,有「廢砲」六門,判係現今陳列在嘉義公園內12門舊砲當中的6門。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