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式糖廍約有三種形態:(一)牛犇廍:由蔗農共同生産蔗糖;將三隻牛掛在一起,做為蔗車榨汁的運轉動能,又稱「牛掛」。(二)頭家廍:由地主或糖商獨資經營製糖。(三)公家廍:由糖商與蔗農共同合股經營。
照片為日治初期舊式糖廍外觀,工作人員包括漢人及平埔族人。左側建物呈現草楫屋頂,屬舊式糖廍的「廍亭」,內置齒輪構造的石磨,在嘉義稱「草仔廍」或「寮仔廍」;中間建物為「廍厝」,是 煮糖的場所。
明清以來,嘉南地區即為植蔗地與糖產地,據資料顯示,嘉義市郊山仔頂、台斗坑、大溪厝,劉厝均為甘蔗採集區,應有不少頭家廍和公家廍。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