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明治28年)日治初期,臺灣總督府對台灣本地宗教採不干涉態度。1896年(明治29年)7月,台南縣知事磯貝靜藏向總督桂太郎提議將延平郡王祠改為神社,藉結合本地信仰來推展神道,以爭取台人對日本統治的認同,1897年(明治30年)2月13日,延平郡王祠改號開山神社,建築沿用原延平郡王寺的閩南宮廟式建築,為台灣第一座神社。1899年台灣總督府公告了神社設立的相關規定,而第一座由官方出資且依神社規制建造的神社的則是1900年(明治33年)9月通過設立在台北的臺灣神社。
嘉義神社創建於1915年(大正4年)在嘉義公園內,社格最初為縣社,原建築坐北朝南,主祭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其間或有改建參道及鳥居等設施。1940年(昭和15年)嘉義神社改建,1942年(昭和17年)完成新的本殿,成為坐東朝西的建築。1943年(昭和18年)其附屬館齋館與社務所亦興建完成,並於1944年(昭和19年)升格為國幣小社。嘉義神社本殿於台灣光復後改為忠烈祠,1994年(民國83年)4月24日遭火災全毀,原址於1998年(民國87年)改建為射日塔。嘉義神社其附屬館於1998年(民國87年)被核定為嘉義市市定古蹟,範圍包括齋館、社務所、手水舍、參集所、神輿庫以及參道和參道兩旁的石燈籠和高麗犬石雕,其中的齋館與社務所建築經整修後於2001年(民國90年)1月5日開館啟用,命名為嘉義市史蹟資料館。 本照片為第一代嘉義神社,目前尚保存神社本殿的石砌基壇及地坪遺構。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