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早期的趕鴨人家

早期的趕鴨人家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長得看不到領頭的趕鴨隊伍,通常需2─3名趕鴨人,1名在最前頭帶路,1名在最後押陣,若有第3人則負責前後巡看。照片中押陣的人騎著腳踏車,手握長竿驅趕落後的鴨。臺灣在1950年代前後因民生物質不足,大規模養鴨的人家為節省飼養成本,想出一種和稻農合作,互蒙其利的方法,叫做「逃冬」或「討冬」,也就是游牧式的稻田放牧法。其法是把鴨群趕入剛收割畢的稻田,任由鴨群啄食割稻時掉落的稻穗,以及田裡的蟲類、雜草,既可餵飽鴨子,鴨子排泄物也提供稻田肥料。鴨群將該處稻田的稻穗吃得差不多後,鴨農就把鴨子趕到另一塊稻田。這樣的放養,一路可以順著收穫季節,由南部稻田吃到北部稻田。這是兼顧生態的放養方式,有別於今日的飼料養牧。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早期的趕鴨人家 / 撰寫者:房婧如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嘉義市政府文化局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Object&id=251307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嘉義市政府文化局
資料來源
《歲月:嘉義寫真》
撰寫者
房婧如
創作者
不詳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年代不明
ISBN
ISBN 957-02-7269-4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出版者
嘉義市文化局
尺寸
22.3cm*10.1cm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