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大正5年)嘉義廳職員在山仔頂發現有紅色的冷泉湧出,嘉義醫院分析為含鐵質的碳酸泉,於是業者利用人工加熱至40─50度,提供沐浴,照片左側有煙囪即為冷泉加熱使用。入浴費20錢,除湯屋外,備有八疊三、五疊等浴間,也提供浴客用餐。因為非天然溫泉,所以也有人稱之為山仔頂冷泉,1920年(大正9年)嘉義公學校實業科畢業生即稱在山仔頂冷泉召開第2屆同學會。但因管理者不善經營,曾經荒廢,1929年(昭和4年)附近居民又重新開闢,入浴費仍是一人20錢。1935年(昭和10年)的嘉義市街圖,在嘉義公園北側、農試所西方,即今日圓福街一帶標示為溫泉,1940年(昭和15年)臺灣旅行案內所附的嘉義市街略圖,卻將溫泉標示在農試所北側,並名為嘉義溫泉,或許是取水點北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