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開港通商後的三叉河市街

開港通商後的三叉河市街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

開港通商後的三叉河市街

開港通商將臺灣納入世界經貿體系之中,改變臺灣各產業的產銷過程,清廷更積極增設行政區以控制臺灣,光緒元(1875)年與光緒3(1887)年在淡水廳增設新竹縣、苗栗縣,舊山線經過的三叉河地區,成為臺灣府苗栗縣苗栗一堡(後壟堡)的其中一莊。已具雛形的三叉河市街,也在物產開採與貿易的刺激下,轉變風格。從原本地主、大墾戶、大租戶居住與少量作物交易的地點,轉變成更流動開放的商業空間,臨近聚落的作物皆隨著道路小徑,以牛車、挑夫運輸匯聚於此,再由商人購置向北運銷。

當時的三叉雖無行政單位在境內,但由三叉河街莊內的墾戶自立鄉約、設置莊正,並由各莊合設連莊總理,協助辦理地方與官辦事務。直到下一階段的日據時期,三叉河市街才被附予更重要的區域治理功能。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空間、地域與遷徙
建檔單位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
免費進場
是否開放
資料來源
彭力妍、魏筱君、林芳正,《尋找山線1》,苗栗市,2003,苗栗縣文化局
撰寫者
唐菓創意有限公司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