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山線的樟腦與香茅產業曾盛極一時,帶動地方的發展。而其中樟腦需由樟木蒸餾煉製、香茅油由香茅草蒸餾煉製,煉製原理相同,加上適宜種植地區重疊,許多煉製樟腦的空間、技術與設備,在樟腦業沒落後轉為煉香茅油,並引入更有效率的技術,再次將舊山線一帶的山林產業推上高峰。
一開始煉製樟腦的空間,是由清領時期的墾民尋找樟樹林附近的平坦地,清除樹根雜草,以竹子、樹枝、茅草、土埆等設置簡易樟腦寮,進行粗製腦的煉腦作業,每座大小約70平方呎。為了防止原住民侵襲,腦寮附近還會設置隘寮,由墾民組織隘勇防禦。而後日治時期、戰後國民政府來台,陸續引入更有效率的蒸餾技術,煉製空間從一開始簡陋的草寮,轉為高效率的蒸餾工廠。香茅油的煉製同時開展,逐漸成為當地重要的經濟作物。1951年後,新式蒸氣蒸餾工廠相繼設立,茅農支付金額,請蒸餾工廠代為蒸餾。這些工廠多位處便利的馬路旁,廠房寬敞,設備良好,蒸油率高,香茅產業繁榮發展。1956年前後,舊山線所處的三義鄉就有8座香茅油工廠:龍騰村 4 座、廣盛村 3 座、雙潭村 1 座,見證了臺灣香茅產業的極盛時期。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