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樹主要生長在熱帶、亞熱帶等地區,且以海拔300到1800公尺之間為最適合生長的地區。因此台灣除了高山地區以外,其他地方皆頗適合樟樹生長,細分又以中北部多於南部,整體來說擁有豐富的樟林資源。然而平地樟木已在墾殖初期砍伐,並轉作水稻,樟樹分布界線向內山推移。若就生長區域與樹體樟腦含量的關係來說,生長於山地、冬季溫暖、土壤越肥沃、風力弱以及日照充足的地方,樟腦品質較佳,經濟價值因而較高。舊山線經過的三義(舊稱三叉)地區,位於台灣南北氣候的交界處,雲霧多且溼冷,為平原少、丘陵多的地形,加上酸性的黃紅土壤,有充足的樟林資源,清領時期吸引了一批批客家移民進入開墾。
臺灣生長的樟樹品種眾多,其中以木樟及方樟用於大量製腦,除了樹皮以外,樹幹、根株、枝葉都可以用來提煉樟腦。樟腦在中醫上用來治療風濕、疹癬、霍亂等,西醫用來作為內科用強心劑,治療皮膚病、神經衰弱等,此外還可以用來防蟲,製造煙火、香水、穩定油漆及製作祭祀用香等。1890年,人類發明的第一種合成塑膠──賽璐珞問世,二戰以前被歐美蘇日等工業國家廣泛用於梳子、鈕扣、膠卷、玩具及其他民生消費用品的製造,直到人工樟腦的出現,樟林才轉為最一開始的木材用途。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