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布袋戲表演形式(操偶、後場)

布袋戲表演形式(操偶、後場)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布袋戲表演形式(操偶、後場)

布袋戲的表演是使用戲偶模仿真人動作,演出者藉由雙手操控木偶,展現出不同的動作與技巧,賦予無生命的戲偶生命,因此要做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走有走相,才能讓人信以為真。傳統布袋戲的基本操偶方式,是以手掌穿入戲偶中,食指伸直穿入戲偶頭部,大拇指操縱戲偶一邊的手,其他三指則操控另一邊的手,藉由手指、手掌的配合,做出各種動作。俗話說:「三分前場七分後場」,可以說明傳統布袋戲後場的重要性。後場又分為文武場,管弦樂器為文場,鑼鼓樂器為武場,演出時由後場操控戲劇的節奏與劇情的進展。布袋戲本無音樂,多是借用其他劇種的音樂,又分「南管布袋戲」和「北管布袋戲」,早期以溫婉的南管為主,較適合文戲,之後熱鬧的北管戲曲開始流行,布袋戲也逐漸改用北管,節奏明快,十分適合武戲,北部後來又加入花俏的京劇音樂,適合劍俠戲,中南部亦加入各式曲調,各類型的樂曲讓布袋戲的音樂風格更為豐富。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布袋戲表演形式(操偶、後場) / 撰寫者:林冠君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NC 3.0 TW + / 建檔單位:全國教師會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Event&id=234374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NC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全國教師會
地點-地址
新北市新莊區中平路133號
地點-縣市區
新北市
撰寫者
林冠君
地點-緯度
25.0472914
地點-經度
121.4439216
時間起
民國/戰後時期
時間分期
戰後時期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