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海桑田話乾溪
峰谷里,這裡的原來舊地名叫作「乾溪」,先民的取地名,多為直接明瞭,顧名思義,那是因為這裡河水經常乾涸無水,只有夏季西南季風或者颱風季節,溪水量較多外,其它時間點溪水較少,但這條「乾溪」,有名的不是溪水稀少,而是生物化石非常豐富。
「乾溪」發源於南投縣火炎山,上游的南坑、北坑在峰谷二號橋雙溪口會合後,流經峰谷村、北柳村,匯入草湖溪。
我們在地理學上說:「臺灣是在數百萬年前,因為菲律賓海板塊以及歐亞板塊的擠壓運動,將臺灣從海底擠壓上來。」
這樣的科學論述,在霧峰的可以發現事實的證據,因為在乾溪上游發現的生物化石非常豐富,有海膽、牡蠣、螺貝類等化石,許多石頭上布滿密密麻麻的貝殼化石,其中以扇貝化石最多,據此推斷乾溪以前在海底。
海裡面的貝類化石在乾溪裡面可以發現,說明了數百萬年前,這裡曾經是海,是離陸地不遠的近海。
至於現在的名稱叫做「峰谷」,也跟地理的地形相呼應,臺灣光復後,因為本村位於火炎山和九九峰之間的山谷,所以取名「峰谷」。
到這裡如果是舊地名的乾溪,則可以從海生貝殼化石,可以證明豐山地區在幾百萬年前,是在海底無訛,正所謂「滄海桑田」;從新地名的峰谷,這裡青山翠谷,風景秀美。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