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臺灣茶樹品種-香櫞

  據吳振鐸老場長說明,香櫞種是在民初由芳茂茶莊的經理自福建安溪引進,該種在武夷山稱為「雪梨」,又稱「大白」;在安溪稱為「香櫞」,又稱「佛手」,因其樹勢橫張,枝條彎軟,葉大而圓,頗似「柑桔類」之「香櫞」而得名。在茶業改良場品種園內,有另一個「香耳」種,經DNA鑑定與「香櫞」為相同品種,推測為由閩南語發音所致。

  櫞由葉面積大小判斷,應屬於大葉變種,但由DNA之群聚分析結果判斷,香櫞屬於小葉變種群,非屬大葉變種群,根據吳振鐸老場長推測,不開花、不結實的香櫞可能是三倍體植株所造成。。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引用來源: 吳振鐸。1987。香櫞種(皋蘆)茶樹的探討。科學農業35(3、4)。 胡智益. 2004. 臺灣茶樹種原葉部性狀及DNA序列變異之探討. 國立臺灣大學農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撰寫者
    胡智益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2019/9/2
  • 媒體類型
    其他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