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腦寮」步道的名字不僅僅是古地名的延續,更象徵過往的產業分布與臨時建築特色。例如:腦寮、隘寮、茶菜寮、炭窯寮、草寮、山棕寮等,都是用於向山地活動範圍開發的基地。其中,移動性最強的「樟腦寮」為此類建築代表:當樟樹砍伐完畢,焗腦(提煉樟腦)者隨即移地,尋找下一個採樟地點。此外,工法也有區域差異,臺灣北部多以竹片編排,但不用泥漿塗護,製成所謂的「編仔壁」牆面,這樣做既可維持寮內恆溫,也能讓焗腦時產生的熱氣緩慢溢發焗腦。樟腦曾為臺灣三大出口貨品之一,實施專賣制度多年,讓臺灣享譽國際。雖然樟腦寮步道原本只是新莊通往林口的山徑,是1998年增建後正式命名,沿途既不見寮的遺址、也沒有樟樹的蹤影,但回首過往,地名就是歷史洪流的見證,在一步步踏上花崗石階,期待走向步道終點、俯瞰臺北盆地的同時,也可以緬懷因產業轉型而消逝,但確實存在過、並塑造臺灣文化與故事的製樟產業。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