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雨嘩啦啦地滋潤了大地,鬆軟的土地上,揹著重重殼的蝸牛緩緩地從枯葉中爬出,費盡心力才爬上樹梢。臺灣在1933年以食用為目的從東南亞引進非洲大蝸牛飼養,後來因管理不當,人工飼養的蝸牛逃竄繁衍迄今,藉著雌雄同體,異體交配的優勢,族群不斷壯大,現在臺灣平地及中、低海拔山區都可發現牠們的蹤跡。蝸牛號稱「見青就吃」,田間的農作物常常成為牠們的食物,是農民心目中的「害蟲」。蝸牛大都在清晨露水未乾時覓食,太陽露臉即退縮,又俗稱露螺。
早年農民在下雨後撿拾蝸牛,一次甚至可撿兩三桶,打破切取腹足用柴火灰燼、明礬洗掉黏液炒來食用,剩餘腸胃則養雞鴨,或者全部打破餵食雞鴨,現在以蝸牛餵食家禽因為費時費工已不多見,在海產店、夜市還有人賣九層塔炒蝸牛肉,但要注意不可生食以免吃進寄生蟲造成身體危害。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