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子孫》是台灣省政府新聞處電影製片廠於1956年出品之歷史教育片,以本省與外省青年的愛情故事為背景,描述台灣人的血統、歷史、文化等與中國大陸的關係。導演:白克。監製:吳錫澤。製片:龍芳。編劇:王大川、鄧綏寧。史料顧問:曾迺碩。助理製片:楊樵。台語翻譯:呂訴上。攝影:李熊湘。副導演:劉厚德。佈景、劇務主任:彭世偉。劇照:洪世煌。化妝:井淼。服裝:俞永康。場務、道具:丁世傑。音樂:周藍萍。作曲:史惟亮。領銜主演:戴綺霞、柯佑民、林錫憲(林沖)、趙森海(趙震)、洪芳、鍾秀卿(鍾瑛)。
此張劇照為演員趙森海(趙震)(左)與戴綺霞(右)在女教員宿舍場景,拍攝地點為台北市古亭區台製廠攝影棚(今台北市中正區台北植物園)。原整卷底片片頭標註「《皇帝子孫》劇照」字樣。(此張照片偏黑為拍攝時曝光不足所造成)
《黃帝子孫》為台灣省政府新聞處電影製片廠出品的首部台語片,被當時政府定位為「因應政策需求」的政治宣傳片,由曾經擔任台製廠前身「台灣省電影攝製場」場長的白克導演執導拍攝,教育部編審與台灣省文獻委員會(今國史館台灣文獻館)委員參與劇本編寫,導演白克後因白色恐怖事件於1964年遭到槍決。為了發揮電影的宣教作用,本片先後製作台語、國語兩個版本,方便各政府單位於鄉村或城市地區進行放映。本片於全台各地拍攝外景,以展現台灣的歷史發展與文化風俗,拍攝地點包括嘉義縣中埔鄉阿里山忠王祠(今吳鳳廟)、台南縣中區(今台南市中西區)延平郡王祠、台南縣中區(今台南市中西區)赤崁樓、高雄縣鳳山鎮(今高雄市鳳山區)曹公圳、彰化縣二水鄉林先生廟、台北市建成區圓環夜市(今台北市大同區建成圓環)、台北縣北投鎮僑園會館(今台北市北投區龍邦僑園會館)、基隆火車站等。中國國民黨台灣省黨部文化工作隊、台北市龍山國民學校(今台北市龍山國民小學)、高雄縣觀音山東華皮戲團等官方與民間單位參與拍攝。為紀念台灣光復十週年,本片於1955年10月25日舉行開拍典禮。
參考文獻:
〈『我們是黃帝的子孫』本事(上)(下)〉,《上海日報》,1955年11月3日。
〈『黃帝子孫』外景隊籌備南下〉,《華報》,1955年12月22日。
〈『黃帝子孫』爭取時間〉,《華報》,1956年1月3日。
〈山地姑娘浪淘沙 兩片昨同時開鏡 黃河西裝畢挺丁瑩羞答答 黃帝子孫開鏡請謝東閔剪綵〉,《聯合報》,1955年10月26日,03版。
〈台製明日開拍『黃帝子孫』 紀念本省光復十週年〉,《聯合報》,1955年,10月24日,06版。
〈黃帝子孫全部拍完 大馬戲團新片上演 酒女得酬美星之夢 應考落第望幕興歎〉,《中國時報》,1957年2月27日,03版。
謝旻綺,〈白克及《龍山寺之戀》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22。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