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過台灣》是台灣電影製片廠於1986年出品之大型歷史劇情片,描述清代嘉慶年間,先民渡海來台後跟隨當地紳民吳沙開墾蛤仔難(噶瑪蘭,今蘭陽平原)的歷史故事。導演:李行。監製:羅森棟。製片人:魯稚子(饒曉明)。執行製片:楊文淦、陳與華。編劇:鍾雷。助理製片:覃國強、張華福。藝術指導:鄒志良。攝影指導:周業興。副導演:周笑峰、陸君龍。特技導演:賴成英。特技顧問:蔡東華、三上陸男。佈景:吳漢生、蔡起生。劇照:陳銘君。化妝:廖淑珍、張琴芳。服裝設計:顧寧遠。道具:廖宜鵬。音樂指導:左宏元。配樂:史擷詠。領銜主演:柯俊雄、陳麗麗、邱淑宜、馬如風。
此張工作照為在造浪試驗室利用模型帆船,模擬渡海來台場景,拍攝地點為台灣省交通處港灣技術研究所。原相紙標註「《唐山過台灣》宣傳照」字樣。
《唐山過台灣》為台灣電影製片廠慶祝台灣光復四十年,邀請李行導演執導拍攝,中國國民黨文化工作委員會與台灣省政府合作投資,於1985年10月22日正式開鏡,製作費達六千萬新台幣,籌備連拍攝時間長達一年。為了重現「吳沙開蘭」的歷史事件,製作團隊於開拍前到宜蘭吳沙故居作實地考察,並邀請學者就劇中的史實呈現進行討論。李行導演慣用固定電影製作班底,拍攝本片時再次邀請左宏元與史擷詠分別擔任音樂指導與電影配樂。場景搭造則由藝術指導鄒志良設計興工,片中「淡水街道」場景則參照古淡水街景照片及福建閩南一帶古街圖片設計,為國內第一條閩南風格的外景街道,後來成為台灣電影文化城遊樂區景點之一。製作團隊也邀請日本特技指導三上陸男在台製廠大攝影棚內搭建帆船與水池,利用馬達製造海浪效果,拍攝先民渡海來台場景。本片外景拍攝地點包括今花蓮縣壽豐鄉平和村的吳全社區與花蓮縣瑞穗鄉奇美山,外景拍攝時間長達四個月。該片台北市首輪票房為約七百六十九萬新台幣,不如預期,為李行導演執導的最後一部電影。本片於1986年第23屆金馬獎獲得最佳原著音樂(左宏元、史擷詠;主題曲由蔡幸娟演唱);最佳電影插曲(史擷詠)。本片代表中華民國參加1987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競賽。
參考文獻:
〈《唐山過台灣》發行〉,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藏,《臺灣電影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檔案》,檔號75-012-0210A,頁32。
〈唐山過台灣昨開鏡 省主席邱創煥主持〉,《聯合報》,1985年10月23日,09版。
〈從受降特輯到唐山過台灣 台製廠四十年有成〉,《聯合報》,1985年10月30日,09版。
「唐山過台灣」編輯委員會,《唐山過台灣的廻響》(臺中縣:台灣電影製片廠,1986)。
中華民國電影年鑑編輯委員會編,《中華民國電影年鑑》(臺北市:中華民國影劇協會,1987)。
台灣省電影製片廠,〈專訪李行導演〉,《唐山過台灣特刊》(1986年),頁12-13。
黃仁編著,《行者影跡:李行‧電影‧五十年》(臺北市:時報文化,1999),頁368-376。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