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溪之戀》是台灣省電影製片廠於1985年出品,具宣揚省政建設及鄉土民情的劇情片。本片以60年代嘉南地區灌溉用水不足,政府興建曾文水庫建設為時代背景,穿插地方民俗及愛情故事,藉著離家謀生,出外當船員多年的蔡石城,在返鄉途中,經過曾文水庫大壩壩頂時,回想到當年曾文溪在未建水庫前,溪畔兩岸的村民,總為爭奪灌溉用水,時有衝突,地方人士也祈求神明,進行求雨的儀式。在一次颱風過境,洪水氾濫,蔡石城想破壞張武雄所在村莊的河堤,保護自己村落,免受水患。此事遭蔡父反對,不同意以鄰為壑,住在蔡家的凃秀玉知道此事後,不顧河水暴漲,強行走過吊橋,通知住在對岸的男友張武雄此事;風雨之中,村人見證兩人愛情及雙方家人親情,感動之餘,暫時化解兩村村民歧見,事後,蔡石城遂決定離家當船員。之後,政府亦宣布為了解決南部民生用水,決定興建具發電、防洪和觀光功能的水庫,使乾涸土地變為豐收稻田,農民不再為水困擾。監製:鍾振宏。製片:葉子忠。策劃:楊宣勤。執行製作:申劍一。導演、編劇:雷起鳴。副導演:周笑峰。燈光指導:許新發。燈光:詹秀陶。美術設計:吳漢生。攝影指導:張瑞林。攝影:連兆震、陳榮生、林作庸。剪接:周道淳、李洪發。劇照:董世才。效果:王世立。化妝:劉招治。道具:李恩緒。錄音指導:王榮芳。音樂:黃茂山。劇務:陳永盛。場務:楊宏然。場記:鍾顯勞。主演:梁修身、王寶玉、向雲鵬、崔福生、郎雄、李麗鳳、常楓、傅雷、沈雪珍、于桓、左右、金靈芝、解蓉、吳志偉、鄧鳳英。
此張工作照為導演雷起鳴在 《曾文溪之戀》開鏡典禮致詞,拍攝地點為台灣省菸酒公賣局禮堂(今為台灣菸酒股份有限公司,台北市中正區南昌路1段4號)。原整卷底片片頭標註:「《曾文溪之戀》劇照與工作照」字樣。
《曾文溪之戀》為台灣省電影製片廠以興建曾文水庫建設前後十年,對當地民眾生活影響的劇情片,本片獲得1979年第4屆優良電影劇本獎佳作(雷起鳴),1980年6月25日開鏡,開拍時的電影片頭是由時任中華民國副總統謝東閔題字乙字。曾文水庫建於嘉義縣曾文溪上游、北回歸線稍南之柳藤潭,在台南市東北方約六十五公里。水庫是政府首次發行糧食實物債券以籌募興建款項,為臺灣大規模綜合的水利建設,具有灌溉、防洪、公共給水與水力發電效益,改善擴充台灣最富饒的農業地區嘉南平原的灌溉用水,水庫從1959年2月調查水文及地質,11月開工,1973年10月竣工。本片拍攝期間,由曾文水庫管理局(今經濟部水利署南區水資源分署)與台南縣楠西鄉公所(今台南市楠西區公所)協助拍攝,除了政府與地方單位協助,製作團隊也數度前往曾文溪兩岸採訪當地居民,搜集習俗、人文、經濟等相關資料。為了重現曾文水庫興建前的情景,本片曾於苗栗縣東興水庫(今苗栗永和山水庫)拍攝外景,其他外景拍攝地點包括台南縣楠西鄉(今台南市楠西區)、楠西北極殿玄天上帝廟(今台南市楠西區)、高雄港碼頭(今高雄市高雄港11號碼頭)。
參考文獻:
〈台製曾文溪之戀昨舉行開鏡典禮 鄭成功一生將搬上銀幕〉,《中國時報》,1980年6月26日,30版。
〈台製廠再拍劇情長片〉,《聯合報》,1980年6月20日,09版。
〈新片曾文溪之戀昨舉行開鏡典禮〉,《聯合報》,1980年6月26日,09版。
中華民國電影年鑑編輯委員會編,《中華民國電影年鑑》(臺北市:中華民國影劇協會,1987)。
台南市政府民政局,《臺南市里鄰編組及調整專書》(台南市:台南市政府民政局,2018)。
台灣省電影製片廠,《曾文溪之戀(電影故事)》(台中縣:台灣省電影製片廠,1979)。
台灣省電影製片廠,《台製四十年》(台中縣:台灣省電影製片廠,1985)。
陳芳儀,〈水庫紀元:曾文水庫的竣工與開放〉, https://www.archives.gov.tw/ALohas/ALohasColumn.aspx?c=2787#news1,2024/08/04。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