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山春曉》是台灣電影製片廠於1967年出品,具有寫實文藝與鄉土風情的劇情片。本片描述留美農業學者李家明得悉其父過世後,原擬返國處理父親生前在梨山開墾的農地;期間,與梨山當地人士有所互動、了解,感受對這份土地的責任,為了實現父親的遺願,決心留在梨山開墾農場,貢獻所學,為家鄉盡一份心力。導演:楊文淦。監製:周天固。製片:楊樵。編劇:魯稚子(饒曉明)。美術設計、助理製片:彭世偉。攝影:鄭潔。副導演:吳桓。剪接:周道淳。劇照:蕭世勛。化妝:蔡澄之。道具:劉耀華。音樂作曲:史惟亮。領銜主演:張美瑤、柯俊雄、張小燕。
此張劇照為劇中原住民族歌舞場景,舞者為南投縣立山地農業職業學校舞稻團(今國立仁愛高級農業職業學校),拍攝地點為南投縣仁愛鄉見晴榮民農場(今清境農場)。原整卷底片片頭標註「《梨山春曉》劇照」字樣。(呈現紅色為照片褪色所致)
《梨山春曉》為台灣電影製片廠廠長楊樵上任後第一部獨力製作的彩色劇情片,於1966年9月1日開鏡。本片引入日本東寶株式會社的拍片制度與導演方法,並任用導演楊文淦、攝影師鄭潔、編劇魯稚子等人參與拍攝。導演楊文淦繼完成《梨山春曉》後,分別於1969及1976年拍攝《小鎮春回》與《花開春暖》等劇情長片。影片反應了在70年代「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的時代氛圍下,政府號召青年留學後回國實踐農業技術、民眾參與橫貫公路開闢工程等主題。本片於台中縣和平鄉(今台中市和平區)梨山賓館、福壽山農場、公路局梨山站、武陵農場桃山瀑布、南投縣仁愛鄉見晴榮民農場(今清境農場)、太魯閣國家公園等地點拍攝外景。劇組並置入當時到梨山的交通方式,如空運及公路局直達車、金馬號等情況。空運以福壽山農場內的梨山機場作為機場場景,租用復興航空小型客機載運演員入鏡拍戲,當時台北梨山航空單程票價280元,公路局金馬號—台中花蓮線單程票價105元。導演楊文淦更利用其人脈,委請空軍總部的直升機到梨山克難關支援拍攝。本片於台北上映首日票房收入達十五萬新台幣,打破當時國語片週四上片的票房紀錄。泰國曼谷新百老匯戲院於1967年改映台灣出品彩色國語影片時選定本片為首映片。本片於1968年第6屆金馬獎獲得最佳社會教育特別獎;第14屆亞洲影展最佳剪接獎(周道淳)。
參考文獻:
〈台製外景隊開赴南投縣 拍『梨』車歌舞戲〉,《聯合報》,1966年11月18日,08版。
〈梨山春曉拍攝實景 復興飛機參加工作〉,《聯合報》,1966年10月18日,08版。
〈清新淳樸的『梨山春曉』〉,《聯合報》,1966年10月1日,14版。
〈新片梨山春曉拍攝農場外景 楊森皮以書曾去參觀〉,《聯合報》,1966年9月14日,08版。
〈楊文淦銀幕詩情 梨山春曉‧樸實清新〉,《聯合報》,1966年12月17日,16版。
〈橫貫公路旅遊日增 明起增駛金馬號車 暫不定期行駛 旅客須先登記〉,《中央日報》,民國49年7月31日,3版。
台灣省電影製片廠,《『梨山春曉』本事》(台中縣:台灣省電影製片廠,1967)。
台灣電影文化公司(1967),〈『梨山春曉』首映盛況〉,瀏覽日期:2023.04.10,https://vod.tfai.org.tw/Video/3311。
台灣電影文化公司(1967),〈中華民國影人訪泰專輯〉,瀏覽日期:2024.03.23,https://vod.tfai.org.tw/Video/3373。
台灣電影製片廠編,《『梨山春曉』評論集》(台中縣:台灣電影製片廠, 1967)。
李道明(1998),〈楊文淦回憶拍攝《梨山春曉》險些因直升機失事命喪黃泉之經過〉,瀏覽日期:2023.04.10,https://cmsdb.culture.tw/media/658C7C56-A12B-460D-A2CD-FA99E060DC0D。
〈歷史中橫-三十而立:空中巴士啓航〉,《行腳中橫數位公路館(2020)》,瀏覽日期:2024,03.26,https://thb2museum.thb.gov.tw/tw/cp-1170-6426-997ee-4.html。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