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港口茶-廢秧改播,獨特的種植方法(二)

圖為屏東縣滿州鄉港口村現有之蒔茶園。蒔茶是指用種子繁殖出來的茶樹,蒔茶園即是用蒔茶產生的茶園。茶樹為異交作物,以種子繁殖的茶樹,每一株都不同,由照片中即可看出茶園內茶樹的嫩芽顏色就有很大的差異。

依記載,港口茶係西元1875(民國64)年恆春首任知縣周有基,引進茶秧種植於羅佛山,茶秧應是指茶樹幼木而言,很可能是壓條苗,因當時扦插苗繁殖技術未成熟,而以播種方式的茶苗,根系為主根直立性,移植不易成活。因此,周有基引進的茶秧不大可能是實生苗。

西元1894(民國83)年屠繼善寫到羅佛山種茶十餘年來未能推廣,每年所產不過數十斤。代表在羅佛山種茶並不成功。可能當時考慮當地的氣候及土宜,特別是冬季強勁的落山風,強風使淺根性的壓條苗根系斷裂,加上冬季缺水容易導致茶樹死亡,所以無法量產。

光緒元年朱振淮先生,因有感羅佛山種茶不易,加上新埤舊居為大水所沖毀,遂向官員在港口村要了十餘甲地開墾種茶。朱先生靠著受雇在羅佛山種茶、製茶之關係,採集已知名稱的茶籽,在面海迎風的港口村裡,以有別昔日茶秧種植方法,採直播方式讓茶苗具主根及深根性,以度過強勁的落山風與缺水的冬季。長大成園的茶樹,也帶給朱家無限的商機,奠定「港口茶」始祖之地位。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吳聲舜
  • 貢獻者
  • 時間起
    年代不明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