濁水溪,臺灣最長的河流,蜿蜒貫穿中南部的山川田野,千百年來見證了無數在它周圍生活的人們的生命軌跡。濁水溪的流域內,世代耕作的農夫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們把濁水溪視為生命之源,用它的水灌溉稻田,滋養農作物,也滋養了在這片土地上長大的孩子們。溪州居民口中的濁水溪,不僅是一條河流,更是如母親般的守護者,給予他們土地的滋養與安定。
濁水溪的故事不僅僅屬於農民。在西螺大橋落成以前,在地的挑夫於這密密麻麻的水系當中穿梭討生活,並於濁水溪口的支流與河口之間接駁及貿易往來。對溪州鄉濁水溪畔的挑夫而言,濁水溪是一位帶有脾氣的夥伴,有時溫柔,有時洶湧。而這條河流的變遷和四季的漲退,已成為他們生命中的一部分。
時至今日,濁水溪仍然靜靜流淌著,連接著不同身份、不同世代的故事。它不僅是中臺灣的地理分界線,也是文化的交匯點。儘管工業化的推進和現代生活的變遷,讓濁水溪面臨水質污染和生態破壞的挑戰。然而,溪畔的人們仍然用著自己的方式,為這條河流帶來生機與希望,而它的每一段水流都灌溉著在地人們的情感。農民、挑夫、攝影家及詩人,從不同角度書寫著這條河流的命運,我們順著溪流用眼瀏覽每一張發生在溪州的歷史定格,用耳朵聽著此段流域的交通往來,用嘴裡唸著吳晟老師的筆記以及用身體實踐牛耕文化的牛耕人。本支影片將以「溪流」作為窺探溪州從傳統農村走入當代社會的時代縮影,用溪州居民的日常娓娓道來屬於我們與這條溪的樣貌,也是他們與這條溪流獨有的聯結。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