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基隆八斗子「棒受網」漁具:空中集魚燈

基隆八斗子「棒受網」漁具:空中集魚燈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ND

基隆八斗子「棒受網」漁具:空中集魚燈

影像內上圖物件為空中集魚燈,下圖為空中集魚燈在船中的位置圖,材質是玻璃燈泡,需有變電機裝置(500-1000燭光)提供電力。懸掛在漁船上方二側,藉由燈泡亮度,引誘魚群、小卷。

八斗子漁民最早使用電池燈火(ting-hé)的年代是舢舨船的小漁船。漁船傍晚出海,一組電池燈火(ting-hé)炤火(tshiō hué)捕撈小卷,晚上九點、十點回來後,休息睡覺一下,等到凌晨兩三點再出海,一直到天亮電池沒有電,就結束一個晚上的捕撈作業。當時的電池和燈泡都是小盞的,就是討早流和晚流二次的捕撈作業。

船隻動力改良至6馬力後,就使用兩顆電池和二盞燈泡,每盞250燭光,共有500燭光,接著也有使用三盞燈泡,每盞250燭光,共有750燭光。

隨著漁撈方法的進步和漁船設備的精進,「棒受網」的燈火度數也逐步增強,而後的22馬力和30馬力漁船有三盞燈泡,每盞燈泡2000燭光,也有六盞燈泡。更大的70馬力漁船就增加到六盞燈泡,甚至有八盞燈泡,總共是16000燭光的。

隨著機動漁船和電池的引進,每艘漁船會依據自己的需求增加漁船引擎動力、電池發電和燈泡的度數等。

集魚燈、空中燈是「棒受網」漁船增加漁獲量的重要漁具。隨著漁船噸位的逐步增加、集魚燈的亮度、數量也隨之增加,漁網也跟著加大,漁獲量也大幅的提升。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ND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ND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基隆八斗子「棒受網」漁具:空中集魚燈 / 撰寫者:基隆八斗子漁村文物館 許焜山館長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NC-ND 3.0 TW + / 建檔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Object&id=2225076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NC-ND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其他
建檔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資料來源
照片拍攝於停泊在八斗子漁港的「棒受網」漁船。
撰寫者
基隆八斗子漁村文物館 許焜山館長
創作者
不詳
時間資訊
登錄日期
2024/11/15
媒體類型
照片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