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全安里舊地名為「公館口」,因乾隆年間臺灣縉紳張廣福家族在今日新莊路五四三巷建有張廣福公館而得名。那時也完成了張厝圳灌溉渠道的開鑿,使張厝圳成為公館口的天然護城河,於是在今日新莊四九三巷一帶築城開隘門管制出入,防護公館口的安全。根據先賢、耆老等口述相傳及專家學者的考證,那時福德正神就已經坐鎮在城樓之上。日治大正九年(1920年)施行新莊街道改正,於是拆除城樓、隘門而遷建於現址,初名「慶福宮」。1935年又因戰前對臺實施皇民化政策,為建造「河上町部落會」再度拆廟,將福德正神暫時奉祀於民宅中。光復後地方仕紳協力在原址重修廟宇,直到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農曆十月才竣工,定廟名為全安里福德祠。其後配合地方自治區劃而以里為名,稱為「全安宮」。雖然全安宮無法與廟齡二百餘年的其他土地公廟相比,但全安宮的福德正神卻較其他土地公,更早二十餘年就已經安座在公館口城樓上俯視著、庇佑著新莊的百姓。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