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江寺、福德祠相傳建於清乾隆年間,是一座兩層樓建築的廟宇,樓上奉祀觀世音菩薩,樓下奉祀福德正神,是新莊街上唯一一座坐南朝北的土地公廟。潮江寺原為卸貨工人休息的草厝間仔,後因港口沒落,改建成兩層樓高的瞭望台,注意著板橋與淡水河的動靜,直至日治時代才改建成潮江寺、福德祠。潮江寺、福德祠原樣貌是面朝向河流而建,後因河流氾濫遭沖毀,才由蔡姓人士加以重建。重建時居民認為奉祀神明應該庇佑當地的居民,因此將之改建成面向街道的型式,因座向新莊街,故有為米市巷「守護」及「鎮財」的功能。潮江寺是一棟融合閩南與巴洛克風格,擁有牌樓立面與金形馬背的磚砌建築,廟宇外觀有著「潮音覺世慈悲是佛,江岸渡人福德為神」的對聯,簡單、樸實而不花俏,更特別的是分成上下兩層,分別供奉不同主神,在臺灣土公廟中實屬十分少見。它的一樓和二樓皆為傳統雙扇木門,兩層樓間以木造手扶梯相連,在寺廟的二樓有一座外凸的陽臺,上面擺放著香爐及各式盆栽,饒富趣味。寺廟的主體不大,內部略顯狹窄,寺廟旁有一座磚造金亭,其頂部是一個葫蘆形的出煙口,造型非常古樸。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