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臺灣農具「鋤頭」

跟臺灣農具「鋤頭」有關的相片,共5張
跟臺灣農具「鋤頭」有關的相片,第1張
跟臺灣農具「鋤頭」有關的相片,第2張
跟臺灣農具「鋤頭」有關的相片,第3張
跟臺灣農具「鋤頭」有關的相片,第4張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

臺灣農具「鋤頭」

圖為臺灣農具「鋤頭」,臺灣臺語又稱為「鋤頭」(tî-thâu或tû-thâu),四縣腔客語稱「鋤頭」(giog‵teuˇ)。其為農村相當普遍的耕種工具,主要由木質手柄與金屬製鋤頭所組成,手柄有長柄、短柄之分,可一人獨立操作。其功能大抵有挖掘、碎土、鬆土、整畦、收穫、處理堆肥與清理雜草、水溝等,使用方便且功能多樣,使用壽命約5至10年。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藏的「鋤頭」之鋤具前端為平口,後端收為D字型箍供木柄穿過,兩者間塞以鐵片、木片固定。本件適用於菜園或筍園除草根、覆土、耙挖土等淺層表土作業,或作挖筍工具。另本團隊於南投縣埔里鎮穀笠合作社調查、記錄該處收藏的「鋤頭」,其握柄直徑3公分、長109公分,鋤刃長23.8公分、寬17.2公分。木造手柄與鋤刃銜接以卡捆卡住,鋤刃呈現上寬下窄的長方形,木柄與鋤刃的角度較大,較適合用於石礫地或硬土地等深掘使用。

根據當地農民賴克祥先生口述,通常鋤頭的使用壽命約5至10年,為了延長鋤頭使用壽命,鋤頭使用後要先將其用水洗淨,將金屬面板擦乾之後再上機油,以利於保存、防止生鏽,並能夠延長鋤頭的使用年限。鋤頭木柄的選擇上如果用較硬的木頭,也能夠增加鋤頭的耐用性,如果木桿損壞的話,也可以找類似的桿子塞入鋤具之「D字孔」,如木棍尺寸不合也可以塞入小金屬片,來固定鋤頭結構的穩定性。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臺灣地方農業知識記憶蒐整計畫」團隊拍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於113年2月26日訪問賴克祥先生後撰寫編輯,數位物件記錄日期為113年2月26日。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產業與經濟
建檔單位泛科知識股份有限公司
撰寫者
「臺灣地方農業知識記憶蒐整計畫」團隊
貢獻者
穀笠合作社
張森葳負責人

社團法人南投縣埔里鎮籃城社區發展協會
賴克祥理事
創作者
「臺灣地方農業知識記憶蒐整計畫」團隊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民國/戰後時期 ~ 民國/戰後時期
媒體類型
照片
尺寸
握柄直徑3公分、長109公分,鋤刃長23.8公分、寬17.2公分。
材質
木造、金屬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