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臺灣農具「篩子」,臺灣臺語又稱為「米篩」(bí-thai)。篩子的功能雖以篩米為主,但也會根據使用場域的差異而出現不同的使用方式,在農村生活中具有相當的重要性。篩子的操作方式主要為運用雙手握住篩子邊緣的粗竹條,手腕旋轉輕向上翻動與左右轉動,並根據其目的過濾雜物。如育種期間會使用篩子將品質不實、較輕的種子剔除,藉以留下優良的品種;農民亦會於收成後用篩子篩選穀粒,藉由翻動動作將雜草、碎石等篩落地面,以確保榖粒的品質;被篩除的碎米或雜草,則能夠成為家禽的食物。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藏的「篩子」主要以基礎的方格編製而成,其底部較為平整,能夠更平穩的放置物體。另本團隊於臺南市後壁區土溝里活動中心調查、記錄該處收藏的篩子,其直徑為62公分,可承載物體的深度為10公分。該米篩是以竹篾並採用方格編的結構製成,編織面會呈現方格狀,邊緣則以較粗的竹片夾住,後使用藤皮反覆纏繞收邊。篩子因經年頻繁使用,盛裝物體的底部竹篾已有斷裂情形,並可看到底部有用新竹篾修復後的痕跡。 根據當地農民林木己先生口述,篩子除了篩選穀物之外,「篩」與臺灣臺語的「胎」字發音相似,因此農家在習俗上,多會於新娘出嫁時使用篩子來遮蓋頭頂,用以象徵進門後能夠早生貴子。然而出嫁時使用篩子孔目較細,且底部會有紅色的八卦圖案,因此又稱為「八卦米篩」。另外,懷孕者則有不能使用米篩的禁忌,因據傳米篩上的八卦圖騰會傷到胎神,且米篩有孔有導致落胎的風險,所以需改撐黑傘作為遮蔽。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臺灣地方農業知識記憶蒐整計畫」團隊拍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於113年2月2日訪問林木己先生後撰寫編輯,數位物件記錄日期為113年2月2日。 |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