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絕大部分的臺灣人,大概終其一生都不會有機會親自打電話買一個化糞池,但這件事情在建業新村卻很普遍。
通常,要在荒廢已久的老屋恢復廁所功能,第一件事就是要找出原本的化糞池,去測試廁所的水路途徑、並透過水流的速度和時長,來觀察化糞池是否仍有作用。地面以下的工作都做完了,才是馬桶、洗臉盆這些我們看得見的設施,因此對大部分的人來說,馬桶底下長怎樣,是完全沒有概念的。
掀開地板的一瞬間,映入眼簾是現在已經很少見的紅磚造化糞池。一般的化糞池通常是三口池,運作原理是污水先進入一號池進行初級腐化處理,再進入二號池深度腐化,最後進入三號池澄清形成優質化肥,早期運用於農業澆灌,目前通常是水肥車定期抽走。
由於磚造化糞池有容易產生氣味及污水溢漏的問題,經過測試也有洩水過快無法沈澱分解的狀況,因此聽從水電師傅建議,直接汰換成現代建築常用的FRP化糞池,並預留了污水管的對外接管,以銜接未來市府推動的「污水下水道」公共工程。
※本筆詮釋資料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及財團法人榮民榮眷基金會共同委託財團法人台灣地理資訊中心執行「移動•行動-戰後臺灣榮民與眷村生活記憶暨轉譯計畫」製作。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