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里占地46.52公頃,原為二王墓地及旱田,光復初期設為80軍農場,為四分子十村最早設立之村里行政單位,無舊聚落,為士官兵佔國有地,自行搭屋興建而成。村內有復興國小、成功新村、榮民醫院等單位。
復興里於1960年由網寮村分設復興村,1967年再由復興村分設建國、成功村,1970年再分設神洲村,1993年永康鄉改制為永康市,復興村改為復興里,此為行政改制過程。
1950年在80軍營區旁,建造16戶眷舍,自稱公英新村,後改稱成功新村,為台南縣最早建造的眷村,但未獲國防部承認。1965年成功新村併入影劇三村管轄。
1952年1月16日,陸軍砲兵學校於臺南四分子復校,1978年遷駐臺南縣永康市二王里「湯山營區」。
復興國小原位於復興路356巷87號,1957年婦聯會興建影劇三村時,以學童交通不便因素,由軍方提供牧馬場為校地,於1958年正式設立,學區學生幾乎皆為軍眷子弟。
榮民醫院設於復興路427號,佔地5300餘坪,原為一片砂質丘陵地,1957年為方便國軍官兵就醫而設立醫院,命名為台灣永康榮民醫院。
復興里全里土地多為國有國產局土地,僅部分為國防部土地,屬非眷村的集居榮民聚落,里內多為弱勢、無資格分配眷舍的士官兵,於退伍前後於國有地自建之房舍,故里道路狹小、地形高地落差極大,通行極不便利。
※本筆詮釋資料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及財團法人榮民榮眷基金會共同委託財團法人台灣地理資訊中心執行「移動•行動-戰後臺灣榮民與眷村生活記憶暨轉譯計畫」製作。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