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慶松,1942年生,中國山東省單縣人,為家中獨子,父親是時任稅警總團鹽務警察總隊大隊長石夢站。母親為石朱德蘊,雙手靈巧,擅長縫紉與手工藝。石慶松於1949年隨著家人來到台灣,高中畢業後進入陸軍官校就讀,最後以少將階級退伍。石慶松剛出生時,適逢對日抗戰時期,兵馬倥傯致民流離失所,因此在單縣生活的記憶並不深刻。抗戰勝利後,石慶松於6歲時隨父親工作暫居青島,不久後,由於國民政府於內戰中戰敗撤退台灣,石慶松跟著母親、舅舅等家人搭乘海張號輪船到台灣基隆,並由其堂哥接濟至台南。半年後,其父來台並被發配台南布袋擔任鹽警總隊大隊長,石慶松一家人便搬到布袋展開為期3年的生活。
在布袋生活時,石慶松因當地著名的鹽產業而擁有許多特別的回憶,例如其曾耳聞鹽警鳴槍驅趕半夜偷鹽的民眾,或是曾目睹海水湧入鹽田後工人持耙子堆鹽至鹽山等景像,都令其印象深刻。後來,石慶松的父親調到台南鹽務總局總部,全家人搬離布袋至台南市區的日式眷舍居住。國中時,石慶松就讀高雄岡山初中,高中則於長榮中學,後因未能上榜國立大學而毅然從軍,進入鳳山陸軍官校就讀,開啟軍旅生涯。官校畢業後,石慶松被分發至台中車籠埔訓練中心擔任排長,後又被派至117師擔任連長、營長等職,並駐紮林口、金門等處。1968年時,石慶松與居住於水交社(二空眷村原址)的妻子結縭,婚後育有2個孩子,但因身處軍營而無法時常陪伴小孩,故每當放假時特別珍惜親子時光。而後,石慶松前後接受多次升官訓練,最後升任為少將直至退役。
綜觀石慶松生平,其自幼跟隨著家人奔波,在1949年隨國民政府撤退來台,接著到台南等地展開新住民生活,後又因從軍需跟隨部隊駐紮各地軍營,於不斷移動中度過人生的黃金時期。1992年,石慶松正式退役,終於能與家人好好地團聚、共同居住,移動的人生也終告一段落。
※本筆詮釋資料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及財團法人榮民榮眷基金會共同委託財團法人台灣地理資訊中心執行「移動•行動-戰後臺灣榮民與眷村生活記憶暨轉譯計畫」製作。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