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粗坑溪溝曾發現有卵石,可見早期也是在海裡。鼎盛時期有將近兩百戶人家,近千人居住於此山凹,採金盛期「鐵門仔坑」挖到非常多的金仔,有「小美國」之稱,意指這裡的人很有錢的意思,雖然有撞球間、麵店等,但是要娛樂或上酒家還是得到九份「小上海」來消費。
因消費力高,所以九份的酒家女只見大粗坑人上酒家,便喊說「阿啄仔」(美國人)來了,可見他們比九份人還有錢,只可惜負責包採大粗坑的振山公司於民國50年(1961)左右停採,大粗坑人失去唯一賴以維生的管道之後,加上此處生活機能差,缺水、不事生產、交通又不便,所以他們在民國68年(1979)集體遷村,大部份村民遷居瑞芳,一部份遷居九份,另有一部份遷居台北,大粗坑的地名叫「大山里」,從此在瑞芳鎮的行政地圖上被劃掉,真可謂「金盡人去,消失的聚落」。
目前只剩大山國小、土地公廟及一棟兩層樓高的石頭厝依稀可見,其他石砌平房雖沒被火燒山的時候燒掉,但因雜草叢生長得比斷垣殘壁還高,已淹沒在芒草林內了。
基本資訊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生物、生態與環境
建檔單位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