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中橫公路舊影(82):中橫公路沿線

中橫公路舊影(82):中橫公路沿線
禁止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中橫公路舊影(82):中橫公路沿線

拍攝時間:1959年至1960年期間。


1960年代,中橫公路沿線。山區雲霧繚繞,高大的樹木佇立於此。中部山區人煙罕見,約於二、三百年前陸續有人類的足跡踏足於此,當時的原住民為了從臺灣西部遷移至東部地區需得翻越中央山脈。在遷移的過程中,原住民在高山地區形成了不少聚落(如南投霧社、臺中和平區梨山),逐漸成為原住民遷移的中繼站,原住民在從此處轉往宜蘭及花東地區,原住民行走的獵徑、部落通道成為了中部山區最早的道路。清政府在治臺後期,沈葆楨開山撫番,開闢通往後山的北中南三條道路。日本政府來臺後為了控制山區,搭建了軍用便道攻打原住民部落,後建設理蕃道路進一步強化對山區的控制,在日政府對山區影響力穩固後,便興建產業道路開發山地資源。開鑿於1960年代的中橫公路除了另闢新徑外,亦沿用原先便已開闢好的山徑。(Barry L. Schuttler/攝)


本批照片由時任台灣基督教救濟會第五任主任的薛培德牧師拍攝。薛培德(Barry L. Schuttler)是一名美國籍長老教會牧師,任職救濟會主任的任期為1959年3月至1960年11月,在臺期間負責統籌藉由基督新教的管道進入臺灣的美援物資,在他的相片中常可見救濟物資發放時的景況。此外,薛培德牧師在工作之餘(或是在前往物資發放地點的途中),也會使用相機拍攝當時臺灣的風土民情,留下了1959年至1960年間的臺灣影像紀實。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中橫公路舊影(82):中橫公路沿線 / 撰寫者:新世語文化有限公司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Object&id=206711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社會與政治
建檔單位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撰寫者
新世語文化有限公司
貢獻者
檔案管理者
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創作者
薛培德(Barry L. Schuttler)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民國/戰後時期
資料使用語言
zh-TW
媒體類型
照片
時間分期
戰後時期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